液相荧光检测器
感谢您关注紫泰科技,我是陶工,这期和大家介绍一下荧光检测器,它是一种化学发光检测,是指激发态分子从激发态回到基态时发光的现象,当激发能是光时,这个过程叫做光致化学发光,当分子吸收一定波长的光从基态转换到激发态,激发态分子转换回到基态,并伴有光辐射出现,如果分子被照射之后发光时间为 10-9 秒到 10-5 秒,这一过程叫做荧光,也就是光灭的比较快,如果分子被照射之后发光时间大于 10-3 秒,这一过程叫做磷光,也就是光灭的比较慢。
这张图展现了荧光检测器光学系统的所有元件,这些元件都装在检测器室中的一个金属盒子里,您打开这个盒子的机会应该不多,最好没事别打开,容易进灰。
首先看一下光源,光源是一个氙灯,此灯以 3 µs 的闪烁频率发出 200 nm 到 900 nm 的连续光谱,如果您打开仪器的上盖,一定小心这个灯特别的烫,即使工作了几分钟也会非常烫。
光栅利用三相无刷直流电机转动,它决定了光落到流通池上的波长范围,光栅表面有许多微小的凹槽,每毫米有 1200 个凹槽,千万不要用手直接接触。
流通池是由固体熔融石英体做成,可承受最大 20 bar 的背压,这个石英的流通池非常脆弱,所以一定后面不要连检测器,也不要用大流速或粘度高的流动相冲洗它。
在流通池后面有一个参比二极管,来测量穿过流通池的激发光,并校正闪光灯的波动和强度造成的漂移。
这个动画我们来研究一下荧光检测器的光路,首先是氙灯发光,在图中以红色表示,这时光有很宽的带宽,到达激发光栅之后,光栅的位置决定了激发光的波长,被选择波长之后的激发光以蓝色表示,照射流通池,透过流通池的激发光到达了参比二极管,流通池的样品被激发光照射后产生荧光,荧光用紫色表示,因为荧光波长和激发光的波长是不一样的,在这里用蓝色和紫色进行区分,经过发射光栅,选择特定波长的发射光通向光电倍增管,产生信号,发射光栅选择的光用绿色表示,代表与前面的光不同。
之前紫外节目我们探讨过,紫外可以形成时间、强度、波长三维的图像,荧光当然也有,这张图是通过将样品注射到流通池中对样品进行扫描,形成激发波长、发射波长和强度的三维图,这里我们可以清晰的判断出最大的发射波长是440 nm,这个化合物特征波长是250 nm、315 nm 或 350 nm,这是一种非常直观方便的判断最佳激发和发射波长的方法,不过要找纯品注射到检测器还是有点麻烦。
另一种优化化合物激发和发射波长的方法,就是一个样品运行两次荧光,分别对每个物质的激发波长和发射波长进行优化,将两者结合就可以得出最优的检测条件,不需要拧管线,不需要配置双检测器,仅仅跑两针样品就能搞定。
还有一种方法是需要DAD和荧光检测器串联使用,一次就可以优化一系列化合物的激发和发射波长,因为对多数有机化合物来说,使用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得到的紫外光谱,和荧光激发光谱几乎完全一样,如图中蓝色线和黑色线,从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可以得到紫外和激发光谱,荧光检测器可以采集发射光谱。
这里就涉及到一个问题,既然DAD和荧光激发光谱几乎一模一样,也就是这个化合物有紫外吸收,为什么还需要荧光检测器呢,直接用紫外不就好了,个人感觉荧光的特异性更强,毕竟比紫外多了一维的信息,紫外只有波长进行选择,而荧光有激发和发射两个维度,这样收到干扰的可能性就更小,而且荧光的灵敏度非常高。
液相荧光检测器
感谢您关注紫泰科技,我是陶工,这期和大家介绍一下荧光检测器,它是一种化学发光检测,是指激发态分子从激发态回到基态时发光的现象,当激发能是光时,这个过程叫做光致化学发光,当分子吸收一定波长的光从基态转换到激发态,激发态分子转换回到基态,并伴有光辐射出现,如果分子被照射之后发光时间为 10-9 秒到 10-5 秒,这一过程叫做荧光,也就是光灭的比较快,如果分子被照射之后发光时间大于 10-3 秒,这一过程叫做磷光,也就是光灭的比较慢。
这张图展现了荧光检测器光学系统的所有元件,这些元件都装在检测器室中的一个金属盒子里,您打开这个盒子的机会应该不多,最好没事别打开,容易进灰。
首先看一下光源,光源是一个氙灯,此灯以 3 µs 的闪烁频率发出 200 nm 到 900 nm 的连续光谱,如果您打开仪器的上盖,一定小心这个灯特别的烫,即使工作了几分钟也会非常烫。
光栅利用三相无刷直流电机转动,它决定了光落到流通池上的波长范围,光栅表面有许多微小的凹槽,每毫米有 1200 个凹槽,千万不要用手直接接触。
流通池是由固体熔融石英体做成,可承受最大 20 bar 的背压,这个石英的流通池非常脆弱,所以一定后面不要连检测器,也不要用大流速或粘度高的流动相冲洗它。
在流通池后面有一个参比二极管,来测量穿过流通池的激发光,并校正闪光灯的波动和强度造成的漂移。
这个动画我们来研究一下荧光检测器的光路,首先是氙灯发光,在图中以红色表示,这时光有很宽的带宽,到达激发光栅之后,光栅的位置决定了激发光的波长,被选择波长之后的激发光以蓝色表示,照射流通池,透过流通池的激发光到达了参比二极管,流通池的样品被激发光照射后产生荧光,荧光用紫色表示,因为荧光波长和激发光的波长是不一样的,在这里用蓝色和紫色进行区分,经过发射光栅,选择特定波长的发射光通向光电倍增管,产生信号,发射光栅选择的光用绿色表示,代表与前面的光不同。
之前紫外节目我们探讨过,紫外可以形成时间、强度、波长三维的图像,荧光当然也有,这张图是通过将样品注射到流通池中对样品进行扫描,形成激发波长、发射波长和强度的三维图,这里我们可以清晰的判断出最大的发射波长是440 nm,这个化合物特征波长是250 nm、315 nm 或 350 nm,这是一种非常直观方便的判断最佳激发和发射波长的方法,不过要找纯品注射到检测器还是有点麻烦。
另一种优化化合物激发和发射波长的方法,就是一个样品运行两次荧光,分别对每个物质的激发波长和发射波长进行优化,将两者结合就可以得出最优的检测条件,不需要拧管线,不需要配置双检测器,仅仅跑两针样品就能搞定。
还有一种方法是需要DAD和荧光检测器串联使用,一次就可以优化一系列化合物的激发和发射波长,因为对多数有机化合物来说,使用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得到的紫外光谱,和荧光激发光谱几乎完全一样,如图中蓝色线和黑色线,从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可以得到紫外和激发光谱,荧光检测器可以采集发射光谱。
这里就涉及到一个问题,既然DAD和荧光激发光谱几乎一模一样,也就是这个化合物有紫外吸收,为什么还需要荧光检测器呢,直接用紫外不就好了,个人感觉荧光的特异性更强,毕竟比紫外多了一维的信息,紫外只有波长进行选择,而荧光有激发和发射两个维度,这样收到干扰的可能性就更小,而且荧光的灵敏度非常高。
联系
- 189 4564 8369
- zitaikeji
- zitaikeji@gmail.com